
很多寶寶做事總有磨磨蹭蹭的壞習慣,做事情拖拖拉拉的,真要把粑粑麻麻急壞了!家有磨蹭娃娃的粑粑麻麻必學幾招,有效對付磨蹭的“熊孩子”。
孩子磨蹭壞習慣,生理、心理因素俱全
為什么孩子特別愛磨蹭?是天生的“慢性子”,還是家長教育方法不得當?其實,孩子動作慢、愛磨蹭,可能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1、還沒有時間觀念
一般而言,孩子要到5歲左右,才會對時間產生模糊的印象。正因為看不懂鐘看不懂表,所以他們不會有時間緊迫感,他們也不理解,我慢慢來考有什么不好的。
2、天生“慢性子”
性格也是會“遺傳”的哦,如果粑粑麻麻是急性子,那么寶寶很有可能會遺傳了這種先天性的性格氣質。相反,如果粑粑麻麻做任何事都是慢條斯理的,那么寶寶可能也會是天生的“慢性子”。
3、注意力不集中
很多孩子的注意力都不集中,周圍環境中有什么風吹草動,注意力立馬就被吸引過去了。正因如此,孩子常常會忘記自己當下正要急著去做的事情。
4、操作缺乏技巧
例如孩子穿鞋子,半天穿不上,那么可能是孩子對穿鞋這件事不熟練,穿來穿去穿不上,就盤算著讓“急性子”麻麻來幫忙穿。其實,這種孩子不是磨蹭,而是缺少實操技巧。
5、想跟家長多呆一會兒
現在的孩子可精了,為了不上幼兒園,會故意磨蹭,幻想著如果趕不上校車,寶寶就不用上學了。而有的孩子想跟麻麻多呆會,可能就會慢吞吞地做事,以“拖延時間”。
6、缺乏自信心
有的寶寶對自己缺乏自信心,總擔心自己這又做不好那又做不好,有了心理壓力,做事的速達度也就慢下來了。也許他們是想“精工細作”的,但也許能力還達不到家長的要求,結果就變成了磨蹭。
7、依賴性太強
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包辦一切,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導致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強。一旦讓他們做點事情,他們就不會積極主動做,心里想:反正粑粑麻麻會來幫我的。
8、對家長的抗議
孩子處于某些成長階段,會比較反叛,如果他們對粑粑麻麻有“意見”,往往嘴上不敢說,而在動作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做事情磨磨蹭蹭,不配合,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家長的“抗議”。
媽媽必學4招,專治孩子各種磨蹭
小時候磨蹭,可能體現不出來太大的影響,可如果孩子從小磨蹭慣了、拖延慣了,將對以后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所以,粑粑麻麻有必要狠抓以下幾點,“治療”孩子磨蹭拖拉的毛病。
1、禁止過度溺愛、禁止無原則地依著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造就了孩子最早期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或長輩對孩子過于溺愛,凡事都依著孩子順著孩子,使得孩子產生依賴性。那么,你想讓孩子以后積極工作,就是難上加難了。
小編支招:全家人統一思想認識,堅定不移地幫助孩子糾正壞習慣。凡事不過于溺愛孩子,不會再毫無原則地順著孩子。一旦孩子出現做事磨蹭的跡象,家長就要鼓勵孩子獨立、快速完成任務,并教導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非直接地幫他做了。
2、以身作則,建立孩子眼中的榜樣
正如上面說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那么粑粑麻麻就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老師有什么優點,孩子也會去學;老師有什么壞習慣,孩子也會很快學為己用。
小編支招:孩子有拖延癥,粑粑麻麻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是否有做事拖拉的毛病?自己是否經常無視時間規則、沒有時間觀念?如果有的,務必盡快改正。讓孩子看到正能量,那他也會用正能量的態度對待所有事情。
3、一邊教育,一邊講故事做游戲
孩子各種磨蹭,怎么教育都不聽?年齡小的孩子還不能理解時間,也不能樹立時間觀念,所以,用生硬的道理灌輸給孩子無疑是對牛彈琴。
小編支招:孩子愛玩、愛聽小故事,家長可以嘗試用玩游戲、講故事的方式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時間觀念。例如,多講講有關守時、辦事高效等相關小故事,讓孩子在腦海里將這些抽象的東西化成具體形象,并在長期的熏陶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 將磨蹭的后果具體化,成為適當的懲罰
孩子愛磨蹭,一味干巴巴的批評教育往往不會奏效。這時,家長將因為孩子的磨蹭造成的后果呈現給孩子,才能讓孩子更直觀地看到,磨蹭拖拉的后果有多嚴重,從而達到“醒悟”的目標。
【小編提示】孩子磨蹭拖拉非一日煉成,要改過來也要慢慢來,粑粑麻麻不必太著急,以致給到孩子太大的心理壓力,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