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王菲菲
當孩子淘氣不聽話時,有的父母會說:“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當父母想鼓勵孩子時,也可能會說:“如果你表現好,爸媽就會更愛你!”
這些話語在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中經常聽到,殊不知,這樣的話會在無形中傷害孩子。
太原市九一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劉濤(化名)說,自己最不喜歡父母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走了,不要你了”!
“每次他們說這樣的話,我的心就跳得很快很快,覺得他們不喜歡我了,不要我了。”劉濤說。
太原向陽花幼兒園王郭蘭老師將這樣的話語稱為“威脅的語言”,當父母對孩子說出類似的話時,孩子會有一種被拋棄感,長此以往,會造成安全感缺失。
“‘如果你怎么樣,我就會怎么樣。’這樣的語言表述讓孩子感覺,父母的愛變成了一種條件交換,只有我一直表現好,才能擁有父母許諾的東西,父母才會愛我。”王郭蘭說,有的孩子特別容易去討好別人,和父母的這種語言方式有關,這是他內心力量不足時,不得不采用的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但如果一個人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觀察別人的眼色和態度,就無法顧及到自己的心理感受,無法實現自我發展。
還有一種“貼標簽式的語言”,也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太原米蘭陽光心理咨詢師李歡歡舉例說,一桌人吃飯,一位母親讓孩子給大家表演節目,但孩子不愿意。于是,這個母親當著眾人的面說自己的孩子就是“害羞”“膽小”。之后,孩子一直不高興,也不與人說話。
“父母根據孩子一時的表現就給孩子貼上了標簽,慢慢孩子就會越來越向著這個標簽發展。”李歡歡說。
即使是“懂事”“聽話”“孝順”這樣的標簽,也可能成為孩子的負擔。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告訴記者,從小他就被母親說成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有別的孩子搶自己的東西,也因為“是個懂事的孩子”而不得不忍讓。“懂事”似乎成了他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成了他身上一個沉重的包袱。
在很多孩子心中,對他們傷害最大的還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太原市九一小學二年級的小美(化名)說,她的一個同學是學習委員,4次考試有3次考了100分,而自己只考了1次100分。“你看看人家怎么就考那么好,你得多向人家學習。”每次聽到媽媽這樣的話,小美就很反感。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你要是覺得那個孩子好,就讓那個孩子當你的孩子吧。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就是覺得我不好。”小美說,她希望自己是最讓父母驕傲和開心的,可拿自己和別的孩子比,就是想把她變成那個孩子,覺得媽媽把她放在最低位了。
對于父母帶給孩子的語言傷害,李歡歡認為,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能激發孩子,讓他們變得更好,但卻常常事與愿違。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不應用不當的語言讓孩子覺得父母隨時會不愛他們,會拋棄他們,或者給他們貼標簽,限制他們未來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