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中醫院 王偉琰
有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已經遠遠超過1億人,相當于13個人中就有一個精神病患者。
“雖然遺傳因素對于某些精神障礙的發生有一定作用,但后天的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起到的作用更重要。要想遠離精神問題的困擾,首先從小就要培養健康的心理,學會以一種積極、有效的方式來應對壓力。”河南省中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喬巖巖說,原生家庭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所謂的原生家庭就是生身父母組建的家庭,包括生身父母、自己和自己的兄弟姐妹。
父母要先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喬巖巖說,原生家庭的影響從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那一瞬間就已經開始了,在一個新生命孕育的過程中,孕期媽媽的喜怒悲恐等情緒會引起身體內環境的變化,這個時候孩子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善,沒有記憶,但為了生存為了適應母體環境就開始了細胞學習記憶。孕期媽媽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自己情緒很糟糕時能明顯感到腹中胎兒活動增多;當自己心情平靜或愉悅時,孩子就會很安靜。所以孕婦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切忌動怒焦慮,這將直接影響到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
“當孩子出生后可以和家人互動的時候,孩子的學習能力變得更強,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首先要明白以身作則以及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喬巖巖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應對壓力的方式和行為模式是跟著父母學來的,當父母習慣于不表達,孩子也會養成不表達的習慣,當父母情緒不好會打人罵人摔東西,在孩子的認知里就會覺得自己不高興時也是可以像父母一樣打人罵人摔東西的。這種應對壓力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是一代一代學下來的。所以為了孩子健康心理、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父母要先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不要把自己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當孩子心情不好時,孩子會學習對自己的感受負責任,這時,孩子就不會出現“都怪你”、“都怪他”、“都怪你們”的想法。
家庭成員之間應尊重彼此的界限
父母與孩子之間怎么創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喬巖巖說,家庭中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界限。在中國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互動時很容易失去界限,沒有界限,就會互相踩界,家庭就會出現不協調。所以,家庭成員之間尊重彼此的界限是創造和維持親子關系和諧的開始。父母表達愛的方式很多,父母給孩子愛時,要問問是不是孩子想要的,絕不是我給你的都是愛,你就要無條件地接受。
比如,外面天氣很冷,媽媽讓孩子多穿件衣服,孩子說他不冷不需要穿。大多數媽媽都會苦口婆心地勸孩子穿上以防感冒,或者用語言暴力威脅孩子必須穿上,可是媽媽們為什么不能尊重孩子的想法呢?如果能將不穿衣服會生病的后果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要承擔生病會使自己難受、還要吃藥打針的后果。孩子倘若真的因此生病,病痛的體驗會讓他記住媽媽說的話,才能感受到媽媽的愛。父母尊重孩子的過程,是一個有利于孩子完成自我認同的過程,既可避免孩子用逆反的態度來對抗家長的意見,也可培養孩子遵守規矩、不以自我為中心、尊重自己的選擇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的品質,更增強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
喬巖巖特別提醒父母們,沒有界限的愛是會淹死人的,尊重本身就是愛。當父母有界限地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孩子會從父母那里學會維護自己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才會去尊重父母;當孩子走向社會時,才會尊重別人,遵守各種規章制度、法律和準則,才能以健康、積極的心態來適應、融入社會,遠離精神困擾,成為一個真正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