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是食品交易的主要集散地,是食品進入消費環節的重要關口,也是體現一個地方文明程度、百姓感受溫度的重要窗口。今年以來,北海市市場監管局推進農貿市場疫情防控常態化、食品安全規范化管理及提檔升級等工作,不斷強化農貿市場監管力度,規范市場秩序,奮力推進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
一是持續加強市場疫情防控常態化。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復雜的形勢,始終繃緊防控之弦,織密織牢市場領域疫情防控體系。督促市場開辦者嚴格落實各項疫情防控措施,落實測溫、戴口罩、健康碼和新冠疫苗接種記錄“二碼”聯查等疫情防控措施;嚴格落實農貿市場日常清洗清潔、消毒、通風和冷鏈食品銷售監管,履行進貨查驗,落實“四證、四不”要求;嚴格管理從業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健康異常報告、人員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等個人防護措施;加強疫情防控宣傳引導,在市場入口等醒目位置通過海報、電子屏、宣傳欄等方式,強化社會公眾的自我防護意識。今年以來,累計檢查轄區農貿市場6423道次,市場經營者37387戶次,開展疫情防控和冷鏈食品督查15次,成功對2起涉疫食用農產品排查管控與分類處置,督促問題整改62個,相關從業人員新冠病毒疫苗“應接盡接”接種率達90%以上,全市各農貿市場均已按要求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并粘貼應接盡接標識牌。
二是持續推進食品安全規范化管理。同步推進市場升級改造、食品安全“十規范”管理,嚴格落實主體責任,督促市場開辦者、入場經營者依法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強市場管理,全面落實食品安全管理、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加強進貨查驗、索證索票,建立產品購銷記錄臺賬,完善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無縫銜接機制,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堅決做到食用農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強化監督抽檢檢測,充分發揮市場快檢的“快篩快查”和“防火墻”作用,對食用農產品農殘、獸殘等項目進行重點篩查,加強風險隱患排查,提升風險防范應對能力,保障入市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常態化,部署開展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與市農業農村、公安等部門聯合執法,精準出擊、鐵腕整治,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守護老百姓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今年以來,已完成39道農貿規范化管理,并通過了自治區市場監管局的現場驗收;累計開展食用農產品快檢178942批次,合格批次178224批次,合格率99.60%,銷毀不合格食用農產品781公斤。
三是有序推進市場升級改造和星級評定。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對農貿市場提檔升級的決策部署,分級分類分批推進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全面分析農貿市場現狀,結合實際,提出了農貿市場智能化,推動農貿市場建設、食品安全、管理服務標準化,制定了《北海市農貿市場星級創建實施方案》《北海市農貿市場星級創建標準》,實施“一場一策”改造方案,每道市場安排“特派員”掛點督辦,幫扶指導囊括市場分區分布、室內裝修、食品安全信息、給水排水、指示標牌、安全消防、環境衛生、垃圾分類等改造,圍繞“差什么改什么”、“缺什么補什么”進行全面改造,同步安裝食品安全溯源系統,配置溯源秤和電子顯示屏,將農貿市場打造成環境超市化、食品安全數字化、購物服務標準化的智能型農貿市場。在資金保障上,對升級改造完成的社會辦農貿市場進行獎補,根據改造面積、投入資金及改造效果分別給予30萬元到70萬元不等的五個檔次獎補,全力推動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目前已完成23道社會辦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打造了5道智能化示范農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