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產業鏈
生態模式價值凸顯
今年3月的春季成都糖酒會上,酒仙網、1919酒類直供和網酒網等不約而同提出了各自的生態圈戰略,力圖向合作者呈現更加開放和合作的心態,以充分整合資源,減少內耗,產生更大的競爭優勢。半年時間,這些生態圈戰略的落地情況如何呢?
在近日舉行的網酒網全球生態合伙人大會上,樂視控股副董事長、網酒網CEO李銳告訴記者,自今年3月發布“酒生活生態世界戰略”以來,網酒網著重“內容+產品+服務+平臺”四大業務架構的穩步落地,截至7月末,網酒網完成銷售額2.5億元,同比增長458%,可以說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速,現在看來完成今年7個億銷售額的目標問題不大。
酒仙網在打造生態圈的過程中,形成了線上零售B2C(酒仙網)、線上特賣B2B(酒仙團)、即時服務O2O(酒快到)以及品牌運營綜合服務四大業務板塊,依靠平臺支撐和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將互聯網和傳統酒業的優勢聯合起來,將酒業、流通渠道、消費者資源有機整合,從而獲得了對產業鏈更強的控制能力,節約了成本。
酒仙網2015年財報顯示,其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由2014年的34.87%下降至2015年的24.11%,管理費用由7.62%下降至5.35%,財務費用由0.44%下降至0.42%;期間費用率由42.93%下降至29.88%,下降了13.05個百分點。此外,應收賬款周轉率、庫存周轉率實現雙升,經營性現金流負數減少。
“走對了路,做對了事。在上游,我們深耕并逐步掌控優質的全球核心產區資源;在產品品牌打造層面,借力樂視大IP生態資源,成功運作火玫瑰、格魯特兩大自有品牌,贏得了不錯的口碑;生態合伙人體系逐漸開枝散葉,承載O2O功能的樂視生活館等線下大生態終端版圖也不斷擴張。”李銳表示,下一步將深化“全球品質供應鏈+自有優質品牌+跨界生態終端+多維互聯網平臺”四層生態架構,加速其產業鏈縱向的垂直打通及橫向的跨界擴張。
瞄準全球核心產區
打造自有優質品牌
中國的葡萄酒市場近年來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一份行業分析報告指出,到2017年中國葡萄酒市場消費能力將達到28.27億升,消費總額達到938億元人民幣,增長幅度達102.5%。
今年以來,酒類流通渠道商紛紛意識到,產業鏈上游資源的獲取及自有優質品牌的打造,是競爭力的核心也是未來盈利能力的基礎。他們的眼光放到了全球范圍內,試圖以打造自有品牌來增強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
今年上半年,網酒網CEO李銳帶隊,深入法國、德國、英國、美國、智利等葡萄酒產區,尋找全球酒莊稀缺資源,獨家或眾籌收購列級酒莊;同時深耕全球直采,讓優質精品葡萄酒、大眾葡萄酒直達中國消費者。其成果在產品層面逐漸孵化,啤酒格魯特和葡萄酒火玫瑰兩個自有品牌為其合伙人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據網酒網一位合伙人透露,今年上半年已經銷售了4萬瓶網酒網自有品牌的葡萄酒,純利在200萬元以上。
酒仙網在2015年就開始發力全球葡萄酒市場,開啟了葡萄酒全球直采業務,在全球范圍內挑選質量更好、性價比更高的葡萄酒到中國。今年7月,酒仙網考察了法國波爾多的多家酒莊。8月初,其從波爾多直采的定制酒茉莉花干紅正式在酒仙網上線,由于從產品開發階段就充分考慮中國大眾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和消費水平,僅僅一周首批產品即告售罄。
京東在今年5月也發布了其紅酒三大戰略,第一條就是直采品牌化,通過進一步加強與海外政府的合作,攜手進行葡萄酒品質的把控,引入更多國際優質葡萄酒品牌,從源頭把控葡萄酒品質。
合伙人體系和股權激勵
將推動行業變革
李銳認為,隨著互聯網生態時代的到來,中國酒行業已到了大洗牌的關鍵時期,與經銷商的關系也需要變革與重構,而吸引其加入創新的生態陣營,是網酒網越來越重要的戰略部署。股權激勵讓合伙人脫離單一的產品盈利,獲取長遠資本價值。
網酒網已經公布了合伙人股權激勵的具體方案:首單打款達到一定額度,即贈送相應金額的理財產品,可分期轉為網酒網股票。未來,網酒網將與生態合伙人分享為數不小的股權,通過資本捆綁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據記者了解,目前已有3名合伙人作為首批股權激勵對象獲得了網酒網股權。
網酒網將經銷商納入合伙人體系,除了依托其渠道實現產品放量之外,線下兩大生態終端——樂視生活館、生態酒吧LeBar的快速布局也將借力生態合伙人。據了解,樂視生活館已完成全國近百家店的布局,而首家LeBar體驗店將于9月落戶北京工體。
業內人士表示,進口酒市場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未來數年潛力巨大。但目前市場秩序未穩,格局未定,競爭的升級使傳統單一商業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B2C資本驅動特點明顯,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盈利遙遙無期;B2B依靠低價競爭做全國流通名酒產品,其自身商業價值和造血能力仍然不夠清晰;O2O更是線上平臺與線下體驗終端的生硬割裂,未能實現本質上的融合打通。
中國食土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秘書長王旭偉表示,以大眾消費為導向的商業模式創新和銷售渠道變革將是破局的關鍵,隨著新的生態模式顯現出自身價值,將對行業變革產生巨大的推動力。本報記者 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