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高瘦高的,樸素的著裝,面帶微笑,談吐謙和有禮,平易近人,這是貴州黔酒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方利給人的第一印象。

4月24日,記者來到仁懷市魯班街道貴州黔酒股份有限公司釀造基地,通過廠區大門,遠遠就看見辦公樓墻體外掛著“謙虛做人 誠實做事”八個碩大而醒目的字。
“做企業跟做人一樣,都要有信譽,才能贏得市場。”張方利說,這八個字是公司樹立品牌的基石。

張方利在酒窖里檢查酒品質
張方利,1962年出生,土生土長的魯班人,幼年喪父,從小受祖父祖母的教育,為人要勤勞、善良、忠誠、樂于助人。樸實的道理,就像啟蒙課和金鑰匙一樣,開啟了張方利的人生道路。
1979年高中畢業,張方利“頂替”祖父,進入魯班鎮食品站成為營業員,勤懇工作。1984年,他考上了貴陽財校,畢業后到食品站下屬的臺鄉窖酒廠做了會計。1992年,仁懷縣商業局任命他為魯班鎮食品站站長。

張方利為參觀者講解黔酒酒莊的歷史
上任伊始,他感到這個“官”當的不是時候。當時,國家要求企業自負盈虧,為讓職工生活有保障,張方利想盡辦法,騰出門面房辦起了鎮上第一家卡拉OK廳,又與縣電影院聯系,定期在鎮上放電影,辦起了電影院。食品站“活”了起來。
可是好景不長,1998年,食品站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走到了歷史的盡頭,不得不改制。而屬于仁懷縣商業局旗下的國營臺鄉窖酒廠也到了謀求“重生”的時刻。
張方利主動買斷工齡,以房子為抵押,貸款8萬元,背水一戰,參與改制臺鄉酒廠,創辦了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鄉巴佬酒廠,開始了他新的征程。

張方利講述“鄉巴佬”酒的故事
創辦企業,應該走自己的路。
他說“鄉巴佬”這個名稱來源于純樸的農民,代表的是一種純真的生活態度,靠“純樸的文化”“純正的品質”可以賦予品牌價值特征。
在市場的壓力下,他帶領員工堅守醬香白酒品質與工藝傳承。為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他潛心觀察研究,率先以牛皮紙包裝來區別于其他酒包裝,獨特的形象打開了市場的缺口。
2000年以后,“鄉巴佬酒”在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獲得了不俗的提升。

同心教育實踐基地一角
2014年,在鄉巴佬酒廠的基礎上,張方利整合了位于茅臺鎮、魯班鎮和五馬鎮三個釀酒基地,改制組建了貴州黔酒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并相繼建成“貴州黔酒文化館”、“中央紅軍四渡赤水魯班戰斗場陳列館”、“茅村黔酒民俗館”和“鄉巴佬酒莊”、參與承建仁懷同心教育實踐等文化基地。

從創業到現在,始終堅持重質量、重誠信的經營的原則,贏得了市場與客戶的認可。黔酒股份先后榮獲了仁懷市白酒行業的“十強民營企業”“市級規模工業企業”、貴州省級“誠信私營企業”,市級“文化成就獎”和“創新營銷獎”等榮譽。

當好楷模,作好表率,做企業猶如做人,在敬畏制度和景仰文明的基礎上,做一家尊重人和受人尊重的企業,是張方利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2016年,貴州省釀酒工業協會授予張方利“黔酒大師”稱號;2017年,遵義市酒業協會和仁懷市酒業協會共同授予他“中國醬香白酒釀造大師”榮譽稱號;2019年4月28日獲“酒都工匠”、4月29日獲“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榮譽背后,張方利堅持工匠精神,“無論是曾今的鄉巴佬酒廠,還是如今的黔酒股份,企業名稱因順應市場競爭發生了變化,但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沒有絲毫的變化。把事情做好,尊重每一個合作伙伴,是我們永遠不變的追求。”張方利坦言到。

與此同時,企業蒸蒸日上之時,回報社會也是做為一個企業家的責任與擔當。張方利帶領公司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出資修路、修學校、建農戶危房、蓋村室等公益事業,累計捐款和用于公益事業達10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