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吳賢國
在去年十月華夏酒報舉辦的的北方醬酒思想會上,專家們預測未來醬酒將會有40萬千升的產能擴張空間以及超千億的營收增長空間。今年回頭再看,無論是醬酒業的產能擴張計劃,還是各家企業營收目標規劃,都已經證明了這個預言的準確性。
一年之后,醬酒更狂熱、市場氛圍更好。不光是各個老牌醬酒企業紛紛擴容擴產,朝著1萬噸產能、3萬噸產能乃至5萬噸產能的方向邁進,更吸引了很多業外資本的介入,幾十億、上百億的資產未來將在醬酒領域開疆拓土,攻城略地。
《華夏酒報》作為全國唯一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酒行業媒體,我們本著對行業負責任的態度,樂見醬酒業的繁榮,更樂見一個多元化的、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的產業的形成,也期待大家在狂熱之下冷靜、理性地思考問題,合力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站在媒體的角度,我們發現醬酒的發展趨勢特別明顯。無論是對經銷商還是對部分消費者來說,幾乎“無醬不歡”。從南到北,醬酒業幾乎成為行業唯一焦點,經銷商都在急切尋找合適的醬酒產品,有句話說得特別形象:酒業經銷商們不是在仁懷,就是在趕往仁懷的路上!
追根溯源這輪醬酒熱,還是由茅臺酒引發的。
2016年,茅臺酒走出調整期的低谷,實現了品牌價值的回歸。此后,茅臺酒一路飄紅,帶動了一度陷入困境的茅臺鎮上大大小小的醬酒廠家。行業對茅臺的敬佩,延伸到對整個醬酒業的追捧。從茅臺熱到茅臺鎮熱,從仁懷熱到赤水河熱再到貴州熱,從貴州熱再到全國熱。幾年下來,醬酒熱席卷南北東西,成為一個泛行業化的獨特現象。
但是,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我們必須要厘清一個概念,那就是醬酒熱是產業熱、品類熱,而非地域熱。因為有很多消費者或者行業外人士,一提醬酒,言必稱茅臺或者茅臺鎮。顯然,這是一個狹隘的觀念。1989年的第五屆全國酒評會上,評出了17大名酒,其中有三款醬香型產品,除了貴州茅臺,湖南的武陵酒、四川的郎酒都是醬香型酒(其實香型概念原也是沒有的)。在部優產品里,山東的云門陳釀和黑龍江的北大倉,則是北方醬酒。我國醬酒國標制定者,既有貴州茅臺,也有四川郎酒,還有山東云門。這些都說明醬酒本來只是一個品類概念,和地域沒有任何瓜葛。
無論是從醬酒發展的歷史還是目前的狀況來看,醬酒生產鏈的發展范圍,早已不再局限于貴州茅臺鎮。從西南到東北,都已經擁有了完整的醬酒產業基地,也有了完整的技術傳承和發展體系。
所以,我們不能把醬酒整體和某一個地域關聯,不能把它絕對地域化、標簽化。我們應該向消費者宣導:不同地域的醬酒,各具特色,一酒一格!
從去年的北方醬酒思想會,到今年的以“JIANG理性發展進行到底”為主題的醬酒理性發展論壇活動,這些獨具特色活動的舉辦,既代表著我們對高速發展期的醬酒產業的支持,也代表著我們對于酒業多元化概念的態度。
這個態度就是,我們不支持把醬酒與特定地域進行捆綁、關聯,但是我們支持每一個醬酒產區,都凸顯、塑造出自身的特征與優勢。
中國白酒的突出特征,一是純糧固態發酵的工藝技術,二是不同地域產區所擁有的獨一無二的微生物釀造環境。不同地域、不同產區,它的水土、氣候、微生物繁衍環境都具備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造就了白酒風味的不同,為行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天然基礎。比如,在赤水河畔,不再是茅臺一枝獨秀,習酒、國臺、金沙、民族、糊涂酒業等強勢登場;在山東,云門、古貝春、景陽岡、秦池、花冠……都推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在北京,華都承天門新銳崛起,全國市場布局有條不紊;在天津,蘆臺春傳承北醬風范;還有東北的北大倉、千山酒業、河北琢酒、廣西丹泉、福建福矛……無一不以獨特個性在彰顯詮釋醬香酒的多樣性。所以,我們倡導建設各具特色的醬酒產區,就是為了弘揚中國白酒文化,凸顯中國白酒的典型性特征。期待中國醬酒各美其酒、美美與共的時代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