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奶業的質量安全水平正在不斷地提高,2015年國產乳制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5%。這一數字后面是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和行業人士的不懈努力。然而,縱觀全國奶業總體形勢,第三方獨立檢測機構的缺失,致使行業尚缺乏透明度。對此,業內專家建議,我國應像奶業發達國家一樣,推行第三方獨立檢測機構和相關制度,建立不同層次的、具有第三方公證性的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網絡體系。
“全面振興奶業,引導擴大生鮮乳消費?!边@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我國奶業發展的要求。實際上,中國奶業已經面貌一新。中國奶業協會2016年發布的《中國奶業質量報告》顯示,2015年,規模牧場生鮮乳樣品乳蛋白平均值為3.23g/100g,乳脂肪平均值為3.76g/100g,都已遠遠高于國家標準。也就是說,現在我國已經擁有了優質的生鮮乳。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國內消費者依然認為,外國牛奶更讓人放心。在此背景下,為何人們更愿意相信國外奶業是一個業內必須深思的問題。
專家認為,讓第三方發聲,能夠大大提升乳品行業公信力。推行第三方獨立檢測機構和相關制度已經刻不容緩。
政府優先介入?
第三方獨立檢測機構應具有權威性
如何建立權威性的第三方獨立檢測機構?專家建議,應該根據我國國情和國外類似機構的成長經驗,政府主管部門優先介入,做到及時、準確、全面、有效收集從原奶到成品的相關信息,逐步建立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的第三方獨立檢測機構。
專家以奶業大國荷蘭為例分享了其關于建立第三方獨立檢測機構的經驗。如在荷蘭運作已經比較成熟的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QliP,即負責檢測從生鮮乳到乳制品等多個方面,并跟蹤、審計、評估和認證全產鏈各環節。值得注意的是,荷蘭奶農的奶款支付是以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測數據為主,并不是由乳企決定,數據信息發送給相關的服務機構和牧場主本人,成為牧場管理的重要依據。所以,這種第三方的系統化服務不僅在各個環節做到了專業,也讓監管的理念在一開始就從單純的管制提升到行業優化的水平。專家認為,荷蘭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制度非常先進,值得借鑒。
倚重第三方提升口碑
提高行業公信力
據專家介紹,實際上,在荷蘭,從原奶生產到商超消費都離不開這些第三方的服務機構。即便是在原奶運輸上,也配備了專業化的運輸團隊,按照質量安全體系的要求,嚴格對奶樣執行初步檢測、樣品備份和GPS定位等細節工作。
倚重第三方提升口碑,這就和我國政府強調的用第三方評估來促進政府管理方式創新的道理一樣。因此,專家強調指出,正在前行中的中國奶業,的確急需協力將第三方理念引入全產業鏈體系,以形成有效的監管系統,從而提升行業公信力,樹立良好的國家品牌形象。
有標準更要形成體系
全方位管控乳制品
從《中國奶業質量報告》的數據中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對于乳制品的監管頻次、力度、標準的嚴格程度都高于國外。但是,專家強調指出,奶業質量管控的重點,不僅要集中在檢測上,還需要從產品的生產、運輸、加工和流通整個過程形成評估、審計、認證和監督的全方位管控體系。
此外,我國奶業前端的監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奶牛生產性能測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簡稱DHI)為例,作為奶牛群體遺傳改良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DHI是荷蘭經過100多年生產實踐證明的一項實用技術。在該國的18264個牧場中,90%以上的奶牛都被納入DHI系統。所以,正確應用這項技術,不但能夠有效地提高奶牛場整體管理水平,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目的,而且還能夠為奶牛品種改良,尤其是新型育種概念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從而不斷提升牧場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遺憾的是,盡管DHI在國內推行多年,而目前國內不少牧場仍未能真正意識到DHI的積極作用,在取樣、檢測和分析上均不規范,所以,未能將這項技術正確地應用于奶牛的科學管理中。
再看荷蘭,以專業服務體系連通了奶業源頭和消費終端。一方面提供奶牛養殖方面的服務,同時鼓勵和引導奶農注重提升牛奶品質;另一方面能為加工端和消費端提供數據支撐,在產業鏈上提供全方位鏈接的作用。
據此,專家提出,增加中國奶業產業鏈的透明度,建立獨立的第三方以及溯源機制,迫在眉睫。乳品企業把好質量關,奶牛養殖環節也應該參照同樣的標準,剝離檢查、檢測以及審計等功能,交由第三方獨立機構處理,提供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奶源,從而形成一整套奶業產業質量控制體系,打造保障乳制品質量安全的強大合力。本報記者 楊曉晶